您的位置:首页 > 科普健教 > 卫生健康科普
健康宣教:脑梗死健康宣教
信息来源:精神科护理 | 发稿作者:信息科  |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3日 | 查看1187次

一、概念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二、病因

由于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基础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因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发生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脑梗死风险中的90%可归咎于10个简单的危险因素,它们依次是高血压病、吸烟、腰臀比过大、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糖尿病、过量饮酒、过度的精神压力及抑郁、有基础心脏疾病和高脂血症。


三、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其常合并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或对应的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

脑梗死的前驱症状无特殊性,部分患者可能有头昏、一时性肢体麻木、无力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表现。


脑梗死发病起病急,多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病,其临床症状在发病后数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 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若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出现脑神经、锥体束损伤及小脑症状,如眩晕、共济失调、瞳孔缩小、四肢瘫痪、消化道出血、昏迷、高热等,患者常因病情危重而死亡。


四、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使其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客观规律,主动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卧位:平卧位,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  


3、基础护理:每2小时进行翻身、叩背1次(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必要时应用减压贴、气垫床等保护措施,防止压疮、肺部感染等发生。  


4、饮食:低脂、低盐(钠盐<2g/d或酱油<10ml)、高蛋白、低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如谷类、鱼类、瘦肉、豆类、水果、蔬菜、菌类(蘑菇、木耳)等。戒烟酒,忌食辛辣食品,少食肥肉、猪油、奶油、蛋黄、带鱼、动物内脏及甜食等,适当饮茶。  


5、瘫痪肢体的护理  

(1)避免患肢受压,勿对患肢进行冷敷和热敷,以防冻伤和烫伤。

(2)加强患肢被动活动,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按摩患肢(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保持肢体功能位,妥善摆放姿位,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康复锻炼,减少后遗症。

①早期康复干预:病人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后48h即可进行。包括重视患侧刺激、保持良好的姿势、体位变换(患侧卧位、仰卧位、健侧卧位)、床上运动训练(握手、选择性伸髋、关节被动运动、起坐训练)。

②恢复期康复训练包括:转移动作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平衡共济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6、病情观察  

(1)观察血压的变化:血压发生变化时通知医生,根据医嘱及时处理。


(2)观察病情的变化:语言、肢体功能及神经系统症状(如瞳孔、对方反应、视野、眼球活动、面部表情、听力、吞咽情况及有无呛咳等)等有无变化。  


(3)危重期的观察及处理  

1)观察①注意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的变化;

②观察有无中枢性的高热;

③观察有无应激性溃疡、呃逆等;

④注意颅内压增高情况,防止脑疝。  

2)处理①平卧位,绝对卧床;

②高热者头置冰袋,降低脑代谢,保护脑细胞;

③遵医嘱氧气吸入;

④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⑤有应激性溃疡者遵医嘱给予止血药和胃粘膜保护药,并注意血压变化;

⑥留置尿管,观察尿量、尿色及性质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⑦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可用冰毯、酒精擦浴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

⑧遵医嘱应用脱水剂(如20%的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 


7、出院指导   

(1)保持居室空气新鲜,及时通风。 


(2)规律生活,避免劳累。 


(3)卧床患者嘱家属协助翻身、扣背(日间2h/次,夜间根据情况2~4h/次),预防并发症。 


(4)加强语言及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适当运动。 


(5)定期复查血压、血糖、血脂等,学会自测血压的方法。 


(6)定期复诊,如出现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肢体无力、手指麻木、眩晕、口齿不清等症状时及时就诊。


上一篇: 健康宣教:癫痫健康宣教
下一篇: 健康宣教:冠心病健康宣教
         

淮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淮南市精神卫生中心)0554-5677975
ICP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4019325号-1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