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居家护理指南
信息来源:护理部 | 发稿作者:姜环
|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1日 | 查看630次
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等。因精神疾病病程较长,在急性发作期需要住院接受规范治疗,随着病情逐渐稳定,许多家属选择将患者接回家居住,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而言,最重要的治疗也是家庭治疗。正确的家庭护理不但可以巩固治疗效果,还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再次复发,促进患者康复。下面将介绍一份精神疾病患者的居家护理指南,希望能帮助到居家康复的精神病患者。
一、生活护理
(1)饮食:为患者提供营养丰富的肉类、蔬菜和水果,补充营养,增强身体的抵抗力。监督患者不喝酒或抽烟,不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2)睡眠: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睡前用温水泡脚,不喝咖啡、浓茶。
(3)卫生:督促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定期洗澡、换洗衣服。
二、行为干预
(1)物品管理:对于有冲动行为及有自杀倾向的患者,确保患者的生活环境安全,避免患者接触危险物品,如刀具、火源等。在居家环境中设置安全措施,如安装护栏、锁门窗等。
(2)药品管理:药物治疗对于患者维持病情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帮助患者遵医嘱按时按剂量服药,保证患者服药到胃,向医生咨询并掌握服药注意事项及常见不良反应。如有病情波动或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时应尽快就诊,不擅自增减药物剂量。 (3)情绪管理: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关注患者生活中可能对其造成重大刺激的不良事件,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在患者情绪暴躁、易激惹时,以安抚为主,尽量避免激怒患者,防止发生危险事件。在患者出现精神阳性症状如幻听、幻视时,多予心理疏导,告知患者这些“声音”“影子”均是假象,是生病了才会出现的症状,减轻其焦虑情绪。
三、心理疏导
(1)消除病耻感:患者患病后容易对疾病产生很多负面认知、有羞耻感、认为自己会被周围人抛弃。家庭成员首先要树立积极康复信心,多和康复好的患者和家庭接触,为患者找到康复的榜样。
(2)树立正确的疾病认知: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促进自知力恢复,纠正不良行为。耐心安慰患者,解除其自卑心理,协助患者维持身心平衡,鼓励患者说出对疾病和症状的认识及感受,做好心理支持和心理护理。 (3)调整心理落差:由于患病治疗等因素,可能休学或不能工作,很容易就会产生心理落差,这时家庭成员要多给患者一些鼓励。帮助患者树立合理的预期和目标,如暂时不能上学,先恢复看课外读物、多做家庭朗读、阅读分享,逐渐恢复课程复习、学习新知识。帮助患者合理调整压力,培养兴趣爱好,找到积极的情绪宣泄方式。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学习认知行为治疗的书籍、练习正念冥想缓解焦虑情绪。
四、社会康复:
(1)生活技能:鼓励患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个人卫生。同时要鼓励患者承担家庭责任,如家务、园艺、烹饪等,提高自理能力。
(2)社交能力:鼓励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社交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与医生合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社交技能训练计划。 (3)体能训练:部分患者服药后食欲大增,加之活动量减少,可能会出现体重增加,因此,要特别注意体重管理。可以鼓励患者参加户外运动,通过增加耐力(有氧运动)、肌力和柔韧性练习增加体能,如慢跑、瑜伽练习都是很好的增加体能的运动。
五、照护者心理关怀
照顾精神疾病患者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情感。照护者可能会无助、迷茫、疲惫。因此在照顾患者的同时,应关注照护者的身心健康。可以通过社会援助、心理咨询等方式,为照护者提供支持和帮助。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居家护理,家人的用心陪伴和温暖关爱至关重要。通过了解患者的疾病、建立稳定的生活规律、帮助患者寻求专业治疗以及包容并呵护患者的内心感受,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让爱的力量成为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强大动力,帮助患者早日走出困境,享受无忧人生。
|
淮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淮南市精神卫生中心)0554-5677975 ICP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4019325号-1 ![]() ![]()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