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普健教 > 护理天地
科学应对心理压力
信息来源:精神科一病区 | 发稿作者:王悦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0日 | 查看34次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工作竞争、经济负担、人际关系等压力来自方方面面,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生理现象。本质上,压力是你身体和心理对任何需要适应或改变的要求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压力并无好坏,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它,正确处理压力不仅能保护身心健康,还能提升效率和生活质量。
    一、认知重构:改变对压力的解读
    正确看待压力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
    1.急性压力(短期):可以提升专注力、爆发力和表现(如考试、演讲、体育比赛前的适度紧张)。这就是“良性压力”。
    2.慢性压力(长期):当压力源持续存在,身体长期处于“战或逃”状态,得不到充分恢复时,压力就变成了“有害压力”。这是我们需要重点管理的。
    二、即时行动:科学缓解压力反应
    当“有害压力”来袭时,需要通过身体干预,快速打破负性循环,缓解心理不适。
    1.深呼吸/腹式呼吸:(4、7、8呼吸法)
    ① 慢慢用鼻子吸气(数4秒),让腹部鼓起。
    ② 屏住呼吸(数1-2秒)。(7秒)
    ③ 缓慢用嘴巴呼气(数6-8秒),腹部收缩。
    重复几分钟。专注于呼吸的感觉。
    2.渐进式肌肉放松:从头到脚,依次绷紧一组肌肉(保持几秒),然后彻底放松,感受放松的感觉。
    3.感官安抚:洗个热水澡、听舒缓的音乐或白噪音、闻喜欢的香气(薰衣草、柑橘)、拥抱宠物或毛绒玩具、喝杯温水/花草茶(洋甘菊、薄荷)。
    4.短暂休息:离开压力源几分钟,走动一下,看看窗外风景。
    三、长期防御:构建抗压生活方式
    压力的长期管理不是简单的“减压”,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应系统,提升压力容受度。可以从“身体、心理、行为、环境”四个方面入手。
    1.身体调节:快速缓解压力反应
    ① 规律运动:是最有效的压力缓冲器之一。有氧运动(快走、跑步、游泳、跳舞等)能快速消耗压力激素,释放内啡肽(让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② 健康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过度加工的食品(它们可能加剧情绪波动)。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适量摄入富含Omega-3(深海鱼)、B族维生素(全谷物、绿叶菜)、镁(坚果、深绿蔬菜)的食物,对神经系统有益。规律进食,避免过饥过饱。
    ③ 保证充足优质睡眠:目标是7-9小时。建立规律作息(固定睡觉和起床时间)。创造良好睡眠环境(黑暗、安静、凉爽)。睡前放松(避免刷手机、激烈运动、争论)。限制刺激物:减少咖啡因(尤其在下午晚上)、尼古丁、过量酒精摄入。
    2.心理调节:改变压力认知
    ① 识别自动负性思维:注意当你感到压力时,脑子里自动冒出的消极想法(如“我肯定不行”、“这太糟糕了”、“我受不了了”)。
    ② 挑战不合理信念:这些想法是事实吗?有没有更积极、更现实的看待方式?换位思考会怎样?把“威胁”看作“挑战”。把“我受不了”换成“这虽然很难,但我可以一步步来”。接受不可控因素,专注于可控部分。
    ③ 培养积极心态:练习感恩(每天记录几件感恩的事)、关注积极面。
    3.行为调节:减少压力源
    ① 学会说“不”:明确自己的界限,不要过度承诺。
    ② 时间管理:优先级排序(如四象限法则: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制定合理计划,分解大任务,避免拖延。
    4.优化环境
    ① 整理工作、生活环境,减少杂乱
    ② 解决实际问题:面对造成压力的实际问题(如经济困难、人际关系冲突),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或帮助,而不是逃避。
    ③ 减少接触:如限制刷负面新闻、远离“有毒”的人。
    四、临界情况:危险信号及时就医
    当压力超出正常范围,仅靠自我调节可能无法缓解,甚至演变成慢性应激障碍、焦虑症或抑郁症时,必须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1.生理方面出现:
    ①持续失眠或睡眠障碍,超过2周无法正常入睡或频繁噩梦、早醒。
    ②长期不明原因的疼痛,检查无器质性问题,可能是“躯体化障碍”。
    ③免疫力急剧下降和极端体重变化等。
    2.心理和情绪方面出现:
    ①情绪低落,每天大部分时间感觉绝望,持续2周以上,对曾经喜欢的东西失去兴趣。
    ②无法控制的焦虑,反复出现灾难化思维。
    ③自杀念头或自残行为。
    3.认知与行为异常
    ①记忆力严重衰退,经常忘记刚发生的事,无法集中注意力。
    ②社交回避,拒绝与任何人接触,甚至无法接电话、回消息。
    ③极端行为变化,突然暴饮暴食或完全厌食,滥用酒精或药品。
    如果出现以上信号,及时就医是最明智的选择。
    压力是生活的一部分。了解压力的本质、识别它的信号,并综合运用管理压力源、调整认知、照顾身体、即时放松、寻求支持、培养乐趣等多方面的策略,你就能化压力为动力,或在压力过大时有效缓冲其伤害,从而保持身心健康,提升生活幸福感与韧性。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精神病患者居家护理指南
         

淮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淮南市精神卫生中心)0554-5677975
ICP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4019325号-1


微信公众号